每个走进文殊院的人
都与这里有缘!
文殊院“讲解组”的岳师兄
就从一名游客兼佛学小白
进而打怪升级
晋升为一名资深讲解员
他分享的故事
或许你也会有所感悟
一
2015年,初入文殊院
2015年5月,一个寻常的周末,沐浴着来自几亿光年外的阳光,我徜徉于繁华闹市中,东看看西看看,不知怎么地就走进了文殊院。
不知为何,我忽然理解了当初阴差阳错留在成都的原因;同时也感觉,这里可以释然我感情的挫折。抬眼望去,我看见了“皈依处”三个字。
“皈依是什么?”我问。
“皈依就是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。”
“皈依有什么好处吗?”
“皈依是学佛的入门,从此不入其他外道。”
“皈依有什么条件吗?”
“慈心不杀,向善向上。”
于是我皈依了,法名“妙为”。虽稀里糊涂,却又坚定执着。
二
2016年,五一体验营
一晃一年。同是5月,朋友发给我一个文殊院五一“体验营”的报名链接,毫不犹豫地,我又报名了。
那几天,在星辰挂满天空的凌晨四点半,营员们早早起床,穿着白色亚麻禅修服,迈着轻柔而又整齐的步伐,参加寺院早课。大殿香气氤氲,让人落入时间,又忘了时间。
上午静心抄经;下午听师父开示;晚上听晨钟暮鼓,唱诵《叩钟偈》,“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;南无峨眉山银色界大行普贤王菩萨”。法师的音声仿佛来自天界,如此辽远空旷。
一天中,斋饭是最意外的惊喜!早餐软糯的白粥,满是麦香的馒头,午餐别具风味的素菜,让我久久回味。三天的体验营结束,重回熙熙攘攘人群,竟感觉与我清净的心有些格格不入。
三
2017年,入了讲解的坑
2017年,又是五一。应体验营舍友师兄的邀约,相见于文殊院,并跟随她听了一次文殊院的义务讲解。我忽然茅塞顿开,原来志工不只是打扫庭院,还可以法喜充满,向大众普及佛教常识;原来志工并不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婆婆,文殊院也有很多年轻有为的志工;原来我一直很想做的事情就是讲解,把欢喜和佛的精神传递一点点,再传递一点点。
于是,我报名参加了“讲解组”。直到三年以后的今天,我仍旧幸福地认为,这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。
四
2018年,讲解生涯开始
如果说遇见文殊院是命运的引领,那么加入讲解组则是菩萨的恩赐。从2018年起,我一直在讲解组做志愿服务。看着日益壮大的志工团队,以及服务过的数以千计的听众,我笑了,发自内心的喜悦。
讲解组的日子总是快乐的,连例会都让人耳目一新,更不用说春游秋游了。我开始变得自信,认识了几位法师,结交了很多师兄道友。慢慢地,成都变得让我有了归属感。因为文殊院,爱上一座城。
五
2020年,等待相见
2020年,一场疫情,成都于我而言,成了一个失乐园。文殊院不开门的日子,我漫步街头,无处可去,只能偶尔在文殊坊附近转悠一下,靠靠红墙,望望佛塔。寺院里的佛菩萨们、师父们,我们很多人都在等待着相见的一天。
心灵家园,“孩子”想要早点回家。
六
活着是为何
作家史铁生曾说过的一句话:“在人口密集的城市,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,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。”人生失意,无所事事,甚至得意扬扬时,我都会走进文殊院。
“菩萨低眉,所以慈悲六道。”我总是可以看到,菩萨在微笑地看着众生的欢喜和苦恼,然后告诉大家,一切都是无常的,一切都会过去的。
我曾在园林中漫步,穿过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,见证它们从嫩芽到变黄,又逐渐飘落的过程;我亲历过金秋的桂花飘落,风一吹树一摇,满席都是金桂;
我也曾从日上枝头的微光,走到日落殿后的余晖;我常看一只叫“花花”的猫咪窜来窜去,慵懒地休息......
看着来到寺院祈求的善男善女们,我总会思考一个问题:“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为了父母的安康,为了子女的成才,为了家庭的幸福,还是为了人世的快乐?
终于有一天,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:我在今生能够成为一个还不错的人,那是前世积累的福报。为了来世能够得道,今生我要多做善事,发自内心地悲悯和爱护众生。
当把时间拉长到前世今生,我不再计较于当下的得失,而是珍惜每一个瞬间,因为活着就是修行。
七
我惊讶地发现
在这里,我惊讶地发现,穿着僧袍的法师们,并不是只会念经,他们博学而幽默,特别富有人情味,而且比普通人更加超脱。
在这里,我还惊喜地认识了很多师兄,并且交了几个好友。我们一起去朝拜菩萨;一起去吃滚烫的火锅;一起去唱最佛系的歌;一起去摘新鲜的樱桃......在这里,我生平第一次了解到正信的佛教;并希望以我的讲解,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。
在这里,我开始了真正的读书学习。不是为了应付考试,而是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。爱读书,会思考,这些好习惯将终生陪伴我。
我与文殊院的故事,还在继续。
你愿意来吗?和我一起走过文殊院的春夏秋冬,感受无常又温情的四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