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佑世界

菩萨的唯心三观,必须树立这样的三观才能圆满成就

   2021-03-30 普通人看世界2400
核心提示:我们哲学上讲三观——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佛教也有三观,即唯心三观:1.唯心无物的世界观。唯心而无物,本来无物,一切都是心的作用,本来无物,本来唯心。

我们哲学上讲三观——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佛教也有三观,即唯心三观:1.唯心无物的世界观。唯心而无物,本来无物,一切都是心的作用,本来无物,本来唯心。

2.唯用无我的人生观。自我是谁?只有用没有我,不是我在用,不是我在自度,不是我在度生,只有一个用,不问谁在用,不问给谁用,这就是唯用而无我。用就是随缘用,这叫唯用无我的人生观。

3.菩萨的价值观,就是无私利他的价值观或者随缘度生的价值观。一切都是随缘而用,不修一切善法,而实际上修了一切善法;不成就一切净土,而实际上成就了一切净土。不得不成就净土,因为众生的心转变了,越来越干净,只好现净土相,就是这么个过程。

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,“道在悟不在修,佛在用不在成。”没有悟道以前,总是觉得有道可修、有佛可成、有众生可度。真正悟道以后,就会知道没有佛可成、没有道可修、没有众生可度。有这样一种认识以后,反而就自动升起来这个功用了。


先有这样的大智,才能有这样的大悲,如果没有这样的大智,就没有办法去模仿这样的大悲。这样的大悲不以大智做基础的话,一见相就着相,就落在生死里边,落到生死里边就有烦恼,哪还能够行出无尽的事业呢?比如说我现在拿刀砍你头,你害不害怕?舍你的家财身命舍得了吗?根本就舍不了。这就是如果没有大智就没有大悲,大悲是以大智为基础的。

如果现在没有大智怎么办?只好先行凡夫的菩萨道。什么叫凡夫的菩萨道?就是先学大悲,先模仿大悲,模仿的大悲就是八万四千种,或者说模仿菩萨的六度,先把布施做好,直到什么都能布施了,无论是身、命、财、法都可以布施了,一切烦恼也就都没有了,然后就可以持戒,一切戒都能持,一切伤害众生的事情都不做了,反过来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都做,这就是“诸善奉行,诸恶莫作”。诸恶莫作就是比丘戒,诸善奉行就是菩萨戒,然后“自净其义”,把这些都舍掉了,持戒也可以进入波罗蜜。

忍辱也是一样,从有众生可忍,有诸法需要忍,到最后忍无可忍了,到无法可忍了,就证入无生法忍了。忍无可忍,无可忍就是没有众生,也没有万法,最后证入无生法忍,这就是忍辱波罗蜜。

精进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都要保持,都要去学,好好精进,做圆满了,最后可以学禅定,就是四禅八定,一直进入到第九次第定,确实明白了这一切真的都是一场梦境,是从无明当中生起的各种各样的幻影。以禅定作为加行,把这个道理从内到外彻彻底底通达了,丝毫不产生疑惑,这就是禅定波罗蜜。然后就可以进入般若波罗蜜了,就得到了大智。得到这个大智以后再行,行出来的就是方便、大愿、大力,和一切智,这就是大悲的行愿。

如果开始没有大智,就要学大悲心,学不了大悲心学大悲行,大悲行就是上面讲的,从六度开始学,从布施、持戒、忍辱开始学,就把这三样做好。这三样就是我们教的人天善法和十善业道。

佛对众香国的菩萨们讲,你们不要只是安于净土、求于净土,以为就是终极了,将来还要接引更大范围的众生心。佛陀把净土法门的众生、这些菩萨们,批评引导了一遍。虽然没有像批评小乘人那样严厉,但是也在引导这些已经进入净土的众生和菩萨们,要向上升进,不要安于净土,不要以为净土就是最终极的目的了。要知道真正的菩萨是要“尽”和“无尽”两种法门都要圆满的。

菩萨是修大乘法的,有无量的福德,没有小乘人和凡夫的苦,所以不需要离苦;有这么多福德,也不会像小乘人那样去求一个他们认为的寂灭,要离开一切相,菩萨不需要去求这种无为,这叫具福德故,不住无为。知道一切法本来不生,干嘛要离开本来没有的一切法呢?这叫具智慧故,不尽有为。

菩萨的本愿就是求证无上正等正觉。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话,就必须把无量的阿赖耶识的种子、无量的前缘都得运用起来,也就是说必须得把红尘翻为觉海来利用它,否则没有法财的来源。无论原来菩萨欠别人的债,还是别人欠菩萨的债,这都是因缘,都可以利用起来。所以为了要满愿,菩萨就不会去穷尽这些有为法,也不需要去舍离这些有为法。
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佛佑新讯
推荐图文
推荐佛佑新讯
点击排行